顾依依实在好奇,跑去藏书阁翻找家族记事,一直查到六百年前,才看到了那个关于火家的相关记录。
内容简单得让她觉得花费了三天的时间找到的这一项纪录太不值得了:
一级世家火家被当世三个二级世家联手陷害,火家家主以死谢天下,死前留下遗嘱火家子孙不得再行制药!
火家此后不在世家之内!
这两句话她听爷爷说过的呀,而且爷爷说的还比这个记录更多了一句,那就是火家继任家主毒杀那三家罪魁祸首逾千人,最后与其中实力最强的家主同归于尽!
那时候的顾依依对于历史上各大家族起起落落的故事都是当做史实去看,以史为鉴嘛,要从中吸取教训,不让顾家重蹈覆辙罢了。
后来,她爸顾承信与她聊天时,详细说起火家,顾依依才知道顾家和火家之间的渊源。
原来在一千多年前,顾家和火家的老祖宗曾是师兄弟,共同拜在当时的医圣门下,关系极好。
二人一个擅医,一个擅药,都是天赋极高之人。
后来,两人先后出师,遵师父之命在民间安家,用自己的仁心医术拯救天下苍生。
顾依依当时十分震惊,就问那当时火家被人陷害时,顾家为何没有出手相助?
她爸重重叹了口气:“当时离开师父之时,师兄弟二人就商量好,既以拯救苍生为己任,两人还是分开的好。”
“虽然二人在一起,能够相互照应,但是那样的话,就只能惠及一方百姓。”
“因此,顾家和火家一南一北,距离遥远,古时的交通哪里有那么快,信息传递也不快。”
“等到当时的顾家家主得到消息,赶过去的时候,正看到火家家主自尽身亡。”
“还留下遗言,让火家子孙再不得制药,这无疑是断了自家的生路。”
“我们的老祖宗就劝说,这事根本就不是火家之错,火家不应该自罚。但当时的继任家主,表示一定要遵从遗嘱。”
“顾家家主悲痛以极,他之后与自己的子孙说过,火家之人太过刚烈,明明是外人买通火家的奴仆,偷出存于密室之中的剧毒毒药。”
“是那三个世家心思狠毒,将毒药分别下到他们三家的势力范围之内河流之中,导致百姓尸横遍野。”
“然后反过来向朝廷揭发河水之中溶着火家独有的剧毒之药,是火家毒害了天下苍生。”
“火家子弟很快找出了那个偷药的奴仆,将其交给当地的地方官,让他主持公道。”
“没想到那三家人直接派出暗卫,将那名奴仆杀死。”
“当时的朝廷还算清明,接到地方官的初审密报,就不打算追究火家之责。毕竟火家一直以为的为国为民的付出,他们都看在眼里。”
“但那时门阀林立,朝廷还没有与几大世家同时对抗的力量,所以他们也奈何不了那三家罪魁祸首。”
“本来这件事情已经明了,外界百姓也都知道了此事非火家所为,但都不知道是谁如此阴损,用如此众多百姓的性命陷害火家。”
“火家家主亲自去抚恤那些饮用了有毒河水而身亡的百姓的家庭,给予金钱补偿。”
“但有不少百姓被那三家教唆,大骂火家道貌岸然、心思狠毒,用他们这些人的贱命为自己家试药。”
“还有人质问火家家主,你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治病救人,怎么会配制毒药,还是世间根本就没有的剧毒毒药!”
“之后竟然有人自杀在火家家主面前,说是火家毒死了她所有的亲人,反正她也没法生活了,她现在就去阎王爷那里告状。”
顾依依当时就问:“火家为何不先对付那三家,为自己、也为那些冤死的百姓报仇?”
她爸就说:“火家轻敌了,他们没有把那三家放在眼里。”
“再加上火家家主心系苍生,就想着先料理完了那些百姓的后事以及他们家人的安置,腾出手来再对付那三家。”
“没想到这些百姓是非不分,为恶人利用,生生挑起了火家家主的内疚。”
“那三家知道他们的行为已经被火家所察觉,等到火家一旦腾出手来,他们将面临极为严重的后果。”
“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手里剩下的那少部分的毒药再度投在其他地方的河中。”
“可以想见又一批的百姓因此而死亡,火家家主自责为何自己偏偏喜欢研究毒药,而且驭下不力,让奸人得到机会用自己所制之毒害了众多百姓!”
“这与火家家训相悖,他觉得自己无脸见祖宗、见天下人,这才留下遗书自尽而亡。”
顾依依对于继任家主但是蛮欣赏的:“还好他惩治了那三家罪魁祸首,不然火家可真是又冤又憋屈!”
她爸显然也是如此想:“要是那个火家家主在他死前,把那三家灭了,再把真相大白于天下,也许火家还不会败落。”
“火家继任家主不光报了仇,还撤掉为老百姓所有施药的药铺。”
“他也恨那些间接逼死家主的愚民,得到火家免费诊病施药材的恩惠,到了关键时刻却没有丝毫感激之心,更不见一人报恩。”
“既然家主不让他们再制药,他们就再无能力承担几百年来的治病救人的责任。”
“那些百姓一开始不以为然,但是时间一长,才纷纷怀念起火家的仁善来。”
顾依依眯着眼问:“那三家所图是什么?把火家弄垮了,他们就能挤进一级世家吗,这个我可不相信!”
她爸笑笑:“是啊,他们就算不被火家的继任家主报仇,世人都已经知道了他们真正的嘴脸,谁敢与这样恶毒之人结交?各大世家更是老死不与其相往来!”
“他们当然有所图,他们图的是火家富可敌国的财富。”
“火家人擅长制药,所制之成药十分珍贵,少则百金,多则能达万金。”
“所以,火家一直赚着各大家贵族的钱,再贴补给百姓一些。”
第九百五十一章 渊源